一、道路运输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一要正视解决存在问题,充分认识当前的严峻形势,深刻汲取教训,加大检查力度,防控风险隐患。
二要提升企业重视程度,加强日常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三要做实基础性工作,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交通运输事故防范能力。
四要加强信息互通性,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分析相关的风险指标,强化部门联动执法
二、井下运输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井下运输是指在井下进行的材料、设备或人员等物质的运输,一般用于煤矿、金矿、铁矿等地下工程。对于井下运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风险:
1. 车辆失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控现象,导致撞击、侧翻等事故。
2. 矿坑垮塌:地质环境不稳定,容易出现坍塌、水灾等自然灾害,从而危及井下运输的安全。
3. 烟雾和毒气:井下常常存在浓烟、有毒气体等环境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司机和乘客的健康。
4. 机械故障:井下机械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运输车辆停止运行,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为管控以上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井下道路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状态良好,防止故障和失控事故的发生。
2. 针对井下地质环境特点,制定安全操作规范,提高整个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3. 在车体内部安装灭火器、急救箱等应急设备,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 严格执行运输规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升驾驶员的操作素养。同时,配备专业的司机,确保他们熟知井下路线、熟练驾驶车辆,减少失误和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井下运输的风险,应该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提高整个运输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
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四、什么风险管控?
针对风险预测、风险识别,开展风险管控。
五、风险分级管控方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风险管控纳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对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较大风险管控措施以及危险作业、发包与出租等的风险管控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是进行风险点排查。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并重点排查生产工艺技术及流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生产经营场所,有限作业空间等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相关作业活动。
二是进行风险因素辨识。对排查出的风险点选择适用的分析辨识方法进行风险因素辨识,明确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和环境影响因素。
三是进行风险评价和分级。根据风险因素辨识情况,对风险点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将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四是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确定。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涉及重大危险源等风险点,应当确定为重大风险。发生过1次以上不足3次的轻伤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的场所且同一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在3人以上不足10人的风险点,应当确定为较大风险。
将风险进行分级后,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办法》中规定了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六、中风险管控措施?
1、划定防控区域范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组织开展传播风险评估,以最小防控单元(如学校以班级、楼房以单元、工厂以工作间、工作场所以办公室、农村以户为最小单元)划定防控区域。适度限制一定范围内的聚集性活动。
2、启动强化监测。出现感染来源不明病例时,确定在一定区域范围的医疗机构,有传播风险的场所、单位和社区开展重点人群的强化监测。时限为自疫情发现开始,持续至末例病例报告后 14 天。
3、开展终末消毒。对病例家庭、楼栋单元、单位办公室、会议室及其他可能受污染的交通工具和重点场所等环境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
七、风险管控划分依据?
根据实际情况及风险评价准则,参照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和风险发生严重后果程度来划分风险管理等级。
八、风险前置管控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1、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
2、损失控制,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3、风险转移,是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4、风险自留,即风险承担。若是出现损失,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予以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和有计划自我保险。
九、风险管控评价分为?
风险管控评价方法不止三种,比较常用的有五种,分别如下:
1、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风险发生之后采取相关措施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以及成效如何;
2、权衡分析法:把每个风险所产生的后果进行比较,从而分析风险带来的影响;
3、风险效益分析法:分析采取某个措施之后,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才能产生成效;
4、统计型评价法:对已经发生的风险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5、综合分析法:将风险的构成要件以统计学的方式进行计算分析。
十、风险管控的基础?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