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集家嘴
看看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在汉口打拼下的地盘,宝庆码头!
鹦鹉洲,日晒黄金夜不收。”这句民谣道出了汉阳鹦鹉洲木排市场的繁荣。在水运发达的漫长岁月,因放排而兴起的鹦鹉洲极一时之盛,堪称中国的排都。随着旧城区的拆迁,这条老街将彻底消逝。
鹦鹉洲成为“小湖南” 据传,鹦鹉洲每300左右江南江北一变迁。明代中叶汉水改道,至乾隆三十四年,今鹦鹉洲自汉阳城南门外江中淤出。这个新淤出的江洲初名补课洲,后应汉阳城内外人士要求改名鹦鹉洲,以存古迹。此后洲身逐渐淤高,长达十三四里,最宽处二里有余,最窄处七八十米。它与汉阳城外西南的拦江堤之间有一条内河,因有洲身掩护,使得水面平阔,风浪不涨,适宜船只泊靠。大约在道光年间,有湖南资水流域安化、益阳帮的商人,采用自采自运的方式,制作小型竹木筢架来汉出售。开始是跟随平头船、板脑壳一类往来于长沙、武汉的大型木船过洞庭,试运成功后,便有了自己独立的水道与航程。紧随安、益帮,资水流域宝庆府属的竹木商相继来汉,湘水方面郴州、桂阳、祁阳、浏阳等地和长沙、衡州两府的竹木商也相随来到汉阳。初期排筏来汉,都聚泊在鹦鹉洲北面、内河靠汉阳老岸的拦江堤外,以药王庙(应为岳王庙)、抱孤庵(应为报国巷)上下及汉阳城朝宗门上首江滩一带为交易场地。
此时,汉阳城外市场已经东移。乾隆年间接拦江堤修建的腰路堤,防止了内河的水患,仅荆沙一带棉花的集散,就在腰路堤里的汉阳城门外形成了一条棉花街,专门加工、积运棉花。鹦鹉洲的出现,使内河逐渐淤塞,最后只剩下一个历史性地名:夹河(沟)。 除了湖南人,江西人和湖北人也曾在鹦鹉洲占有一席之地。江汉平原,所产棉花纤维长,质量好,因有这种资源上的优势,早年的黄州府属盛产土布,以机理匀净、经久耐穿见长,多运往贵州苗区销售。苗区最著名的蜡染工艺,苗女爱穿的八幅罗(布)裙、靛青彩绣,都依赖这种土布。而江西商人追随黄帮经营土布者甚多。此前,曾有江西商人采运本地木材,走彭泽湖出口到长江下游销售。因苗区木材胜于江西,遂有江西商人在经商之地采购苗木,走深山溪涧分级运到湖南境内的沅江,在常德陬溪扎成出境大排,劈波斩浪运到汉阳内河。江西帮资金雄厚,在汉阳经商甚有根基,他们在苗区雇请熟悉内地习俗的专人,负责驻地坐办,称为上江管事先生,由管事先生全权管理、指挥所有采运事宜。同时输资在鹦鹉洲上首建了一座“临江会馆”,作为寄住馆舍,并占据了既靠近内河又靠近汉阳老岸竹木交易地的滩基,作为拆卸木排的“塘口”和堆放料木的场地之用。湖北汉帮紧随江西帮,在江西帮上首更便利的地方占建滩基,专做西湖木生意。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这年是大水年,虽已有部分竹木停泊鹦鹉洲尾进行销售,但竹木交易仍由江西帮、汉帮占主导地位。
五府十八帮的划分 咸丰初年,因洲身渐高,内河日渐淤塞,大批木排不得不由内河大举移停洲前,销售也渐以洲上为重点。当时洲上居民稀少,洲长虽有十余华里,但横宽面积一里两里几十米不等,地势上高下低,原显有差,大水季节,以受水淹断的为多。洲上一片荒芜,每年仅收很少量的芦苇捐,由官府拨给汉阳晴川书院作为学金之用。当时规定,只有近水十丈左右为滩地使用面积,作为陈列木料的场所。但来排既多,每年到货季节便形成洲尾、洲头沿岸俱是木棚、料场。由于竹木业务日益发展,为避免争夺滩地、塘口,到洲的湖南排民遂各就各属划界区分,共同制定滩规限约,及停排、摆货的种种规定。但时间一长,货源日增,有些帮属便利用征收芦课人员的舞弊机会,贿以金钱,变成由暂而据,由据而各自定帮划界。到同治年间,鹦鹉洲滩地已全部为湖南商人所独占,这就是著名的五府十八帮的由来。 由于市场关系,大约在同治年间,由五府十八帮共同捐资,在鹦鹉洲的洲脊上修建了著名的鹦鹉堤。堤与洲身等长,上段在鹦鹉洲头,与上横堤相接,下段与腰路堤相接,是堤是街,也是通往汉阳城区的唯一大道。各处会馆,各种店铺民居,洲上登记领帖的160多家木行(未登记领帖的占大多数),以及缆厂、篾坊、酒社、茶楼和性质暧昧的聊天、歇凉场所、私家客栈,全都分布在长堤两旁,形成一条外来人的街,一个被武汉人称为“小湖南”的风格特异的街镇。洲上有些建筑,称得上富丽堂皇、巍峨壮观,尤其是会馆中的宝庆会馆、长衡会馆(又称无量殿)、常德会馆。而两湖会馆更是集全洲会馆之大成,原两湖小学校舍有一段时间就是借用的杨泗庙。那时会馆已遭拆毁,但大殿的主体构架还在,大殿建在一个气势宏大的石砌台基上,它两侧的沉楠立柱完全裸露,立柱的径围需三个小学生牵手才能合抱。大殿前的青石板院坝十分宽广,据说能同时摆下200桌席面。每年六月六杨泗将军生日,或有大型皇排启运时,就在这里宴请排工,并请戏班子唱戏。厢房并不止一排,每列厢房前面都修有宽敞的回廊,回廊外侧偶尔还残存着做工考究的雕花栏杆。厢房与厢房之间铺着大块青砖,上面长满绿色的苔藓,由于过分阴凉和害怕滑倒,人们更喜欢光溜溜一展平阳的青石板院坝。
堤街和排路 五十年代,从长长的鹦鹉洲到汉阳城区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青石板路,就筑在鹦鹉堤上,另一条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季节性水上排路。 青石板路宽约五六尺,当中是横排的大青条石,两边是竖排的青石或者花岗石。条石上,用铁钻凿出一道道凹槽,这是防滑用的。两边竖排的条石下面,有砌得非常规整的走水沟,两尺多深,有楞有角,这大概是鹦鹉洲最早的下水道了。青石板路的两侧,排列着民居店铺、行、栈、会馆和小本经营的酒肆茶楼,以堤北为多。也就是靠近内河拦江堤一侧的屋宇密集,而靠向长江的一侧,因洲身有高有低,坡滩有阔有窄或陡或缓,不便于修房造屋。那最低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一条直通长江的沟岔,现鹦鹉洲头有个叫倒口的地方,它斜对的鹦鹉堤外江滩的历史地名就叫二里沟。这样的地势做屋基,无异于把房屋建在江流洪涛的老虎口上。因此,鹦鹉洲这条长达十余里的堤街,有大段大段是半边街,从江面看过去,就像一道被战火毁坏的城垣,留下的只有缺憾。 青石板路早先可以走洋包车,有钱人坐上去,吩咐或者催上几声“快点”,以示身份和荣耀。但洋包车至多到洲头也就打住,再往上的荒五里属于公滩,路面也较差,因此,洲民去汉阳只能步行。那些有钱的老板掮客、行商巨子要上洲办事,造访五府十八帮的会馆谈生意,讲究些的,自己雇凉轿或洋包车,在坑洼不平、条石断裂的堤上街受尽颠簸之累。一般的也只好步行,由木行的伙计或劝交陪同,在江滩、塘口和木料垛间出没,被人讥笑为“牵猴子”。 排路是鹦鹉洲一景,是武汉三镇又一个第一,也是旧中国水运业最后的绝唱! 每到旺季,紧傍鹦鹉洲洲滩的江面上,停泊的排筏时常从上游的老关直抵汉阳南岸嘴,构成一条通往汉口的水上通道。这条路最宽处突入江心二三华里,上下船只不得不绕其缓行。排路的路面平坦开阔,行走其上如履平地。洲人去汉阳汉口,宁肯走排路而不愿走堤街,它既无车轿让道之烦,又无行人拥挤之累,既可看江上景致,又极凉爽干净,走累了,随时可到没来得及拆卸的棚屋里睡上一觉。夏夜,更是纳凉歇息的好去处,多少开天辟地的故事,惨绿愁红的传说,三湘五湖的民歌、风俗、趣事、轶闻,全都在这条排路上流转着、传承着。只是这条路平而不直,泊靠的排筏依洲身曲折而蜿蜒江面,就像一座座巨型的九曲回桥绵延相继,又像它们那些不平凡来历的再现和演绎。有时,分属两家码头的来排泊靠时拼接得不那么好,两架排之间会留下一些间隙,现出黑森森的江水。这没关系,会有人修桥初路,用料木或跳板把两排连接起来,使排路畅通无阻。如此艰辛运送而来,把最好最有用的部分奉献给了异地他乡的大树巨材,能不借机展示一番,给人铺一条路么? 60年代初,鹦鹉洲来排锐减,排路仅杨泗庙至荒五里一带江面可勉强通行。文革初期,鹦鹉洲江面就只能见到一方一方的散排了,而且这些排不是放来的,是用小火轮拖来的,排的厚度顶多相当于以往的摊子排。
五府系长沙、衡州、宝庆、常德、辰州的简称,其共同组织为两湖会馆,俗称杨泗庙。两湖之名,有人以为是湖南湖北。其实不然。这里的两湖,是指东湖和西湖,它是按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来区分的。湘、资两水流域所产竹木,由洞庭湖之东运来武汉,统称东湖木;沅、澧两水流域所产竹木,由洞庭湖之西运来武汉,统称西湖木。十八帮又为各府内属的小组织,如洪、歧、清三帮在益阳本地是毫无区分的一体,但因在洲经营的滩地各异,故区分为三帮。又如安、益七帮本系安化、益阳两地人的经营,内又由安化区分出马埠、二里、桃埠、敷溪等和益阳、上益等名称。
宝庆又有大河帮与小河帮的区分,大河帮为邵阳人做上宝西湖的多,小河帮为新化人做下宝东湖的多。五府十八帮形成年代不一,所占滩基也有大小优劣之分,均由各帮商人输资,建有所属会馆。自鹦鹉洲尾桂阳宫起,到抵近老关的上宝会馆止,共有28座,如洪埠会馆、歧埠会馆、宝庆会馆、四溪公所、清埠宾馆、同利会馆、二都宾馆、马埠公所、长衡会馆、永顺公所、西湖五属靖帮公所、辰州会馆、益阳宾馆、上益宾馆、桃埠公所、二里会馆、敷溪会馆、常德会馆、陵源别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