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有两个重要来源,剩余价值率和货币周转率,给出了利润、剩余价值、货币周转率三者的换算关系,论证了规模经济不是实体经济的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思考和诠释当代经济。
我们大家都在使用货币,很多人用货币做生意,很多人用货币做股票,还有很多人把货币存在银行。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实际上都有个货币收入。这个东西在企业叫资本收益率,在股市叫股息,在银行就叫存款利息。无论它叫什么,本质上都是来源于企业的利润,而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直接指标就是利润率。
简单的看,我们年初把本金拿出来投入生产,年底分红,这个分红除以我们的本金就是我们企业的年利润率。我们把这个分红作为本金再次投入生产,那么我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保持和年利润率同等程度的增长率。换句话说,这个社会实物产品的增长(也就是GDP的增长),也应该和企业平均利润率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利润率和增长率是一致的,往往企业的利润率都会高于实际的经济增长率。
有关金融增长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存在所谓的帕特里克难题。支持金融自由化学说一派的观点,认为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这个学派还有一个大胆实践,叫做利率市场化。然而它的基本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在于当代经济学给我们灌输的一个错误观念,就是把利润和剩余价值混淆在一起。
我们大家一直以为,企业的总收入分为两个部分,归劳动者所有的部分和归企业所有的部分,后者构成了企业的利润。比如说工人制作了100双鞋子,自己留50双,企业留50双,这个时候剩余价值率就是100%,我们很自然的认为这样的分配关系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实物分配关系仅仅是决定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远远不是企业利润的全部。决定企业利润率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劳动者在实物收入分配中的权重(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率),一个是货币使用的效率(货币周转率)。
无论是一个工人通过什么方法生产100双鞋子,老板都要拿走一半,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是不变的,始终是100%,但是老板的收入却完全可能因为生产的产品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生产布鞋,这个工人的生产周期是1个月;如果生产皮鞋,这个工人的生产周期是2个月。那么生产布鞋的老板收入将比生产皮鞋的老板收入高2倍,即利润率高2倍。在现实中,这个生产皮鞋的老板是不干的。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就是利润的平均化。只有利润平均化,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才可能维持基本的平衡。如何让所有的企业利润保持一致呢?我们有两种基本方法,一个是调整剩余价值率,一个是调整货币周转率。
调整剩余价值率,实际上就是让某些企业的名义剩余价值率高点,让某些企业的名义剩余价值率低点,这个就是剩余价值的转移现象。这部分转移过来的剩余价值,我们这里称之为超额剩余价值。比如说按照劳动价值论,我们一双布鞋卖100元,一双皮鞋卖200元,这个时候卖皮鞋的资本家是不干的,因为赚的钱太少了。我们调整剩余价值率,实际上就是调整商品的价格,比如调整了之后,布鞋卖80元,皮鞋卖320元。前者名义剩余价值率是80%,后者的名义剩余价值率是160%。这个时候企业之间的利润就平均化了。
调整剩余价值率有个缺点,就是调整后布鞋的价格更低,而皮鞋的价格更高,布鞋的剩余价值都跑到皮鞋那里去了,变成了超额剩余价值。现实中这样做会导致皮鞋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客观上抑制了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利于先进产业的发展。
调整剩余价值率说起来是调整价格,实际上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格都是市场自发调节和形成的,真正可以让我们自由调整的是商品生产的货币周转率。商品的货币周转率取决于每种商品的生产制造周期,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商品的生产制造周期都是由其制造工艺决定的,受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并不会真的让我们随意调整,所以货币周转率也不会随之变化。然而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中,普遍存在规模经济的现象,可以让人们从中进行“作弊”。
我们假设皮鞋的生产制造周期是两天,我们需要两天时间完成一双皮鞋,货币周转时间就是两天,那么只要我们安排两个人同时生产,我们的生产制造周期就可以缩短为一天。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货币周转时间缩短了一半,也就是说利润提高了一倍。
现代经济往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就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集中使用人力和物力,提高了货币周转率,创造出“规模效益“。我们所熟知的福特生产方式,创造了流水生产线,开启了汽车制造的低成本时代,往往我们误解其生产效率非常高。其实流水生产线仅仅是一种分工方式,它的主要效益不是来源于劳动效率提高,而是来源于“大”产生的规模效益。福特生产方式的汽车总装配生产线,为了追求规模效益,往往做得很长,那么丰田生产方式的汽车总装配生产线就不搞这么长,所以更具柔性,适合多品种和小批量的时代要求,但是生产效率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大”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把企业搞得很大,目的是缩短生产节拍,让产品生产出来的时间间隔变得很短,资金可以快速周转。虽然产品本身的生产制造周期没有任何变化,但是生产节拍越小,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的利润就会越高。很多企业本身并不大,比如说很多大企业都有规模不大的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但是这样的零部件配套商都有着很细的专业分工,而专业分工越细,生产制造的周期就越短,生产的节拍就越小,货币周转的速度就越快,效益就越好,和企业追求“大”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调整货币周转率也有个缺点,就是存在所谓的规模收入报酬递减。因为产品本身的生产制造周期没有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也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实际上是通过企业“做大”的方式提高的货币周转率,实体经济并不会随着我们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显而易见,这种增长并不是可持续的增长。我们增长的规模越大,未来的成长空间就越小。对于企业来说,规模越大,利润越多;对于社会来说,不管你做多大,东西都是那么多的东西。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这一对矛盾往往很难解决,比如在中国,无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多好,汽车生产的总产能永远都是过剩的。个别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既然实体经济没有得到真实增长,那么我们单纯的通过企业产能扩张方式去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它只会损害我们国家的实体经济,这个时候企业之间的优化重组就是我们更好的选择,它可以防止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形成的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管我们未来的企业兼并是横向兼并,还是纵向兼并,抑或是混合兼并,作用完全是一样的:不改变实体经济,但是可以改变企业的利润分配,让“做大”的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先进产业具有一个较突出的特征,就是资本密集,本身的生产制造周期长,货币周转速度慢。如果我们不能人为的调整货币周转率、给先进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先进企业就没有办法做大,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不能争取更大的成长空间。然而我们也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种金融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的真实增长,它的作用是我们可以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但是容易演化成泡沫经济。它多依赖虚拟经济形式而存在,因此上也蕴含了很大程度的金融风险,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对产业结构及其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利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元素,是我们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它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实体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有两大要素,一个是剩余价值率,一个是货币周转率。利润率=剩余价值率×货币周转率。前者表达积累程度,是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后者表达积累速度,是对劳动力的供应效率。作为货币周转率,它不一定是真实的,有的产业并不能吸引劳动力快速就业,但是只要形成规模,货币周转率就会很快,看上去和那些能够吸引劳动力快速就业的产业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并不会因此带来实体经济的任何增长。理论界一般认为,剩余价值不仅在概念上,而且在数值上等同于利润,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认识。笔者认为,只有我们正确的认识利润,我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我们要警惕和防止对西方自由市场经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盲目崇拜和追随,对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选择或引导。对于股市融资、资本重组等虚拟经济赖以存在的形式,我们必须要有所监管和控制。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规模经济,杜绝盲目扩张,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以此保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