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汽机船的发展历程教案?
最原始的蒸汽机船,根据历史记载,十八世纪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杰尼·巴贝恩第一个设计、制造了蒸汽机船,并在维埃纳河进行试航。巴贝恩的蒸汽机船结构十分简单:一只炉灶、上面架一只大锅炉,沸腾的水放出蒸汽,经管道集流后冲向小磨盘形轮子的叶片,轮子转动,旋转的轮轴通过链条传动桨轮,排流行船。 巴贝恩设想利用蒸汽机于水上运输,但根本不能实现,因为他的蒸汽机船在维埃纳河中刚开始晃动,一群船夫赶来了,他们视嘶哑作响的蒸汽机是魔鬼,吵嚷着,最后,一个无赖带头跳上船,举火把,把船烧掉了。 巴贝恩不屈不挠,花了一年多时间,又造了一艘蒸汽机船,它的动力装置结构与前一艘大致相同,只不过将桨轮从船体中部两侧移到后部两侧,船仍停靠在维埃纳河岸边。巴贝恩为防止船夫再次捣乱,他请船夫们上船,看看摸摸,使他们得知并非魔鬼,然后请他们喝红葡萄酒,吃糖果点心,又给他们讲了,生火后启动蒸汽阀,只要他一个人掌舵,就可将他们渡到对岸,代替两排.
二、汽车运输船发展历程?
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
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
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
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
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地中海的古帆船
埃及出土的一件公元前四千年的陶器上绘制有最古的帆船的图象。船的前端突出向上弯曲,船的前部有一个小方帆,这种船只能顺风行驶,无法利用旁风。公元前2000~前1600年,腓尼基人、克里特岛人和希腊人都先后在地中海上行驶帆船。克里特岛人的帆船两端翘起,单桅悬一方帆,这种船型在地中海应用了几千年之久。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帆船备有桨,只在进出港口和调度时才使用。古希腊帆船干舷高,耐波性好,单桅上挂方帆,船尾两侧有巨大的尾桨,起舵的作用。船首伸出的桅桁上增一小帆便于操纵。单桅横桁上边增设三角顶帆。古罗马的帆船又有改进,增设前后三角帆,船的操纵性能得到改善。
北欧和西欧帆船
公元9~11世纪北欧的维京人,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航迹远达格陵兰和北美。他们用当地出产的橡木造出了适航性能良好的帆船。这种帆船长约30米,宽约6米,首尾形状接近对称,有龙骨和首尾柱。外壳板搭接并用铁钉相连。船上树单桅,装有支桅索,挂一面方帆,能在横风下行驶。船形瘦削,耐波性优于地中海帆船。
1492年,C.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他所乘坐的“圣玛丽亚”号,是一艘长28米、排水量约200吨的三桅帆船。1497年,V.da.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发现通往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F.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系列地理上的发现,大大刺激了欧洲航海和造船事业的发展。16世纪以后,欧洲帆船的排水量逐渐增大到500~600吨,帆具日益复杂,三桅船渐趋普遍,帆面不断增大。大桅上增装了顶桅和顶帆,主帆下装了底帆,桅的支索上张了三角帆,船上整个空间都张满了帆,航速得到提高。1800年前后,英国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成为最大的海上强国。英国及其殖民地拥有海上帆船达5000艘。
飞剪式帆船
这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高速帆船。前期的飞剪式帆船,可以1833年建造的“安·玛金”号为代表,排水量为493吨。飞剪式帆船船型瘦长,前端尖锐突出,航速快而吨位不大。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用这种帆船到中国从事茶叶和鸦片贸易。以后美国西部发现金矿而引起的淘金热,使飞剪式帆船获得迅速发展。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国”号,长93米,宽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吨,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积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时12~14海里,横越大西洋只需13天,标志着帆船的发展达到顶峰。19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当时海上运输主要工具的帆船,被新兴的蒸汽机船迅速取代。
中国帆船
中国帆船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朝曾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及工匠人等数千人,乘船出海。三国时代东吴太守万震所著《南洲异物志》中,有关于访问今日的柬埔寨、越南等地所乘大船的记述。唐代与日本文化交往频繁。中国当时的帆船已能驶侧向逆风,有较好的耐波性。唐贞观年间,从今温州至日本,仅需6天;以后能以3天时间从中国镇海驶抵日本。宋代造船和航海事业均有显著进步。当时所造海船能载500~600人,并已使用指南针罗盘,航程远及波斯湾和东非沿海地区。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海船残骸,船体瘦削,具有良好的速航性能和耐波性,船内有12道水密隔壁,船侧外壳板由三层杉木板组成,结构坚固,估计船全长约35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明朝初年,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于公元1405~1433年间七次远航,遍历东南亚、印度洋各地,远达非洲东海岸。据记载,郑和所乘“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12帆,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优秀帆船。
中国帆船的构造和欧洲帆船不同。欧洲帆船两端尖而上翘,中国帆船则两端用木板横向封闭而形成平底的长方形盒子。舵位于尾部中心线上,尾部造成楼形高台,以防止上浪。船内有多道水密隔壁,结构坚固。中国帆船的帆是横向用竹竿加强的“硬篷”。这种平衡纵帆,操作灵便,能承受各个方向的风力。15世纪时,中国帆船无论在尺度和性能上都处于领先地位。16世纪以后,欧洲帆船才逐渐超过中国帆船。
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早期的蒸汽机船
19世纪上半叶是由帆船向蒸汽机船过渡的时期。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是作为辅助动力。1819年美国人M.罗杰斯建造的“萨凡纳”号蒸汽机帆船,用了27天时间横渡大西洋,在整个航程中只有60小时是使用蒸汽机推进,其余时间仍用风力。在早期,蒸汽机安装在甲板上,驱动装在两舷的巨大明轮。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阿基米德”号船建成,船长38米,主机功率80马力。早期蒸汽机是安装在木帆船上的。1850年以后,逐渐用铁作为造船材料。1880年以后,钢很快代替铁作为造船材料。1876年英国建造的新船只有8%用钢材建造,而到1890年,则只有8%是铁船了。
“大东方”号蒸汽机船
1854~1858年英国人I.K.布鲁内尔建造的“大东方”号铁船被认为是造船史上的奇迹。布鲁内尔第一个将关于梁的力学理论应用于造船,在船体建造上首创了纵骨架结构和格栅式双层底结构。双层底向两舷延伸直到载重水线以上,形成了双层船壳。上甲板也用同样结构以增加船体强度。“大东方”号长207米(680英尺),排水量27000吨,比当时的大型船大6倍。船内部用纵横舱壁分隔成22个舱室。船上安装两台蒸汽机,一台驱动直径56英尺的明轮,另一台驱动直径24英尺的螺旋桨,蒸汽机总功率8300马力,最高航速每小时16海里。船上有6根桅,帆总面积8747平方米(85000平方英尺)。它能载客4000人,装货6000吨。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才出现比它更大的船。“大东方”号尽管经营失败,但在造船理论和技术方面,却为现代钢船开辟了道路。
蒸汽机船的完善
早期蒸汽机船驱动明轮用的蒸汽机是单缸摇臂式,汽压也很低。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三涨式蒸汽机,汽压提高到10.5千克力/厘米 。此时明轮已为螺旋桨所代替,三涨式蒸汽机配合螺旋桨成为典型的动力装置。19世纪末,蒸汽机已发展到四涨式六汽缸,蒸汽压力提高到 13.6千克力/厘米,功率达到1万马力。高压水管锅炉也逐渐取代了苏格兰式火管锅炉。20世纪初,货船一般是用三涨式蒸汽机作主机,功率约2000马力,航速约每小时10海里,载重量增大到6000吨。航行于大西洋上的大型远洋客船,以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单机功率达到2万马力。
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
1896年,英国人C.帕森斯将他发明的反作用式汽轮机成功地应用于船上;同年,瑞典人C.迪拉瓦尔发明了冲击式汽轮机。进入20世纪以后,船用汽轮机不断改进,因为重量轻,功率大,旋转均匀和无往复运动部件等,普遍应用于大型高速船。至今,某些大功率船仍用汽轮机作为推进动力。1892年,德国人R.狄塞尔发明压燃式内燃机,即柴油机,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船上。柴油机热效率高、油耗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40年代末,柴油机船的吨位即已超过蒸汽机船。
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
早期的杂货船承揽一切货种的运输,包括散装的煤炭、谷物等和桶装的油类。1886年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油船特征的船,也就是将货油直接装在分隔的油密舱室内并用泵和管系进行装卸。进入20世纪后,对石油的需求日增,油船逐渐形成一支专用船队。1944年最大的油船载重量为 23000吨。散货船略早于油船出现,但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港口装卸效率不高,发展缓慢,最大的载重量只有1万吨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工业国经济恢复,原料需求剧增,油船和散货船都向大型化发展。
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以前,运输船舶都是客货混装的。1870年,英国人S.丘纳德和T.伊士梅创办丘纳德汽船公司和白星汽船公司,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航线上开辟旅行条件舒适的客船航班,豪华客船“海洋”号航行成功。此后各国相继建造大型豪华客船,航行于大西洋航线和东方航线上。80年代,已有载客千人以上,载重万吨以上,航速每小时超过20海里的豪华客船。20世纪30年代,大型远洋客船的建造达到高潮,如著名的“玛丽皇后”号、“伊丽莎白皇后”号和“诺曼第”号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它们的载重量都在8万吨以上,主机为汽轮机,功率16万马力,航速每小时超过3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势头又恢复了,到60年代,因远程喷气客机的兴起才停止下来。大型远洋客船的建造,对造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某些保障航行安全的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例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导致了后来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签订。
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1982年同1948年相比,船舶艘数增长了1.6倍,总吨位增长了4.3倍(见世界商船队)。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机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战时运输的需要,美国建造的2610艘自由轮(万吨级使用燃油锅炉和蒸汽机的杂货船)是最后建造的一批往复式蒸汽机远洋运输船舶。为了提高船舶运输的经济效益,船舶出现了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和内燃机化的多种趋势。
船舶大型化
首先是油船吨位的增长和油船的大型化。1930年的世界商船队中,油船吨位只占总吨位1/10,1980年上升为1/2。1983年初,各种油船的载重量达到3.3亿吨。油船吨位的剧增主要在于油船大型化。50年代,3~4万吨的油船已被认为是 “超级油船”。6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20万吨以上的超大油船和30万吨以上的特大油船。70年代又出现了50万吨以上的大油船。石油危机发生和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后,这种趋势已经停止,许多大型油船正面临拆毁的命运。在油船大型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装运煤炭、矿砂、谷物等的干散货船的大型化。60年代末,大型散货船的载重量超过10万吨,最大的已达17万吨。从50年代后期起,建造了能兼装原油和干散货的兼用船,如油散船和油散矿船等。
船舶专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专用船发展很快。杂货船用途广泛,适应性强,在艘数上至今仍占首位。典型的杂货船都以低速柴油机为动力,载重量不超过2万吨,航速每小时15海里左右。中国设计的“风”字号和“阳”字号货船都是典型的杂货船。为了提高杂货船运输多种货物的能力,近年制造出多用途船,除载运普通件杂货外,还能载运集装箱、重货、冷藏货和散货等。
水路集装箱运输于50年代中期兴起,1957年出现第一艘集装箱船。这是件杂货运输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运输形式在货物包装、装卸工艺、码头管理和水陆联运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采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大大缩短船舶停港时间,节约人力,保证货运质量和实现“门到门”运输。20多年来集装箱船发展很快。1982年全世界已有全集装箱船718艘,1294万总吨,分别占世界商船总数的1%和总吨数的3%。这种船船型瘦削,航速高,货舱内有导轨,甲板上有缚固设备,一般不设装卸设备,而是依靠港口专用设备进行装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发展的重要专用船还有:装运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液化气船;船上设有跳板,能使牵引车、叉车载货自驶上下的滚装船(又称开上开下船);以驳船作为运输单元,不需要停靠码头进行装卸而能实现江海直达运输的载驳船等。
远洋客船自从被喷气客机取代后,客船的性质已发生变化。60年代以来,旅游事业兴起,出现了一批定期、定航线,甚至环球航行的旅游船,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疗养、文化娱乐、社会活动以至海洋天文教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与此同时,在重要的短程航线上,还出现了一种吨位较小、除载客外还能携带旅客自备汽车的汽车客船。
船舶高速化
自50年代起,航运界为了加快船舶周转,一度掀起船舶高速化的热潮。普通杂货船航速提高到每小时18海里,集装箱船航速在每小时20海里以上,美国建造的“SL-7”型高速集装箱船,以两台6万马力汽轮机为主机,最高航速达每小时33海里。但从石油危机以来,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迫使营运中的高速船纷纷减速行驶,新造船舶的航速也出现下降趋势。但是非排水型的高速客船,如水翼船和气垫船已应用于短途客运航线上,并日益发展。
船舶自动化
60年代初期以来,各国航运企业为了减少船员人数、改善船员劳动条件和提高船舶营运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了轮机、导航和舣装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如60年代中期造出机舱定期无人值班的船舶,已得到各国船级社的承认。
船舶内燃机化
船舶内燃机化是指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机为主机。柴油机同蒸汽机比较,具有热效率高、油耗低、占地小等优点。自从1911年造出第一艘柴油机海船以来,采用柴油机为主机的货船和客船日益增多。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世界商船队中蒸汽机船仍占多数。战后,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由于增压技术的进步,单机功率不断提高,最大已达5万马力。过去必须安装汽轮机的大型高速船也能应用柴油机。另一方面柴油机对燃用劣质油的适应性也不断改善,这样在经济上便具有优越性。对于机舱空间受限制的滚装船、集装箱船、汽车渡船等,则可以选用体积小、重量轻的中速柴油机,通过减速箱来驱动螺旋桨。油耗低、能燃用劣质油的不同功率的柴油机现在几乎占领了船用发动机的全部市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运输船舶发展阶段被称为柴油机船时代。
三、dna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DNA序列分析技术发明以来,人类对基因和基因组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1977年测定了噬菌体X174基因组全部核苷酸序列。
目前,已分析完成了大批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包括噬菌体、病毒、细菌、酵母、多细胞真核生物、小鼠和人类。
2001年初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基因组研究达到了高潮,是人类真正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开端。
四、枪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火器是指火铳。就是枪管里面塞上火药,再放上铅弹,用火绳点燃。
在之后是燧发枪,通过燧石点火射出铅弹。
再之后是手动步枪,然后是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五、mcu的发展历程?
mcu是为了实现多点会议电视系统,必须设置mcu。
mcu实质上是一台多媒体信息交换机,进行多点呼叫和连接,实现视频广播、视频选择、音频混合、数据广播等功能,完成各终端信号的汇接与切换。
mcu与现行交换机不同之处在于,交换机完成的是信号的点对点连接,而mcu则要完成多点对多点的切换、汇接或广播。
直接规范会议电视mcu技术参数的国际标准中最重要的是ITU-T的H.243建议和H.231建议。
H.243建议,“利用2Mbit/s数字信道在2—3个以上的视听终端之间建立通信的方法”,详细描述了如何在ISDN数字网络中建立一个H.320多点会议系统。
规定了多点通信的初始化过程,给出了视频切换、数据广播、主席令牌控制等规程方面的内容。
H.231建议,“用于直到2Mbit/s数字信道的视听系统多点控制设备”,描述了H.320多点会议电视网的构成、多点系统中mcu的级连、mcu的组成单元及其各个部分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上述两个建议外,mcu还必须遵照和支持下列国际标准:
p×64kbit/s速率上视听业务的视频编解码器(H.261);
视听系统中帧同步的控制与指示信号(H.230);
使用2Mbit/s以内的数字信道在视听终端间建立通信系统(H.242);
窄带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H.320);
视听电信业务中64—1920kbit/s信道的帧结构(H.221);
脉冲编码调制音频编码(G.711);
64kbit/s中7kHz音频编码的性能、技术指标、控制与互通方式等规范(G.722);
短时延码本激励线性预测音频编码(G.728);
采用H.224的会议电视远端摄像机控制规程(H.281)。
mcu的作用是对输入的多路会议电视信号进行切换,但是由于会议电视信号中包含图像、语音及数据三类不同的信号。
因此,mcu的切换作用又不像电话交换那样只是简单地将语音信号进行转接,它要对三类信号进行不同的处理。
mcu对语音信号采取多路混合的方式(当然也可采用切换方式)传送,对视频信号采取直接分配的方式传送,对于数据信号采取广播方式或MLP方式传送。
此外,mcu还要完成对通信控制信号、网络接口信号的处理。
六、词的发展历程?
词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1、敦煌曲子词
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给词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敦煌曲子词使我们看到了早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在民间的盛行情况,看到了初期词在民间的发展和当时词体本身的成熟程度。
2、文人词
文人词在初、盛唐时已偶有所作,如沈佺期作《回波乐》,唐玄宗作《好时光》,张志和作《渔歌》,戴叔伦作《转应曲》,韦应物作《调笑》等。但那时词体还初由民间转到文人手中,所以创作极少。
3、五代词
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确立,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六十六首。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词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
4、宋词
进入宋代以后,名家辈出,经历了词的繁荣时期,词的创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宋词得与唐诗并称,被后人尊为一代文学之胜。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七、colorkey的发展历程?
在眼下的中国市场,新品牌和新品类不断涌现,并快速崛起,近几年的彩妆市场,凭借互联网崭露头角的品牌层出不穷,美尚股份旗下品牌colorkey珂拉琪(后文简称珂拉琪)便是其中之一。自成立之始 ,珂拉琪 就将品牌定位于见证新世代个性力量的甜酷彩妆品牌 。 经过 3 年 的 高速发展 ,在一众国际品牌中突围而出, 成长为当之无愧的新生代国产彩妆品牌代表 。
此次更是在品牌3周年,首次参加了天猫超级品牌日 ( 后文简称天猫超品日 ) ,就成功挤入了超级品牌行列,与众多国际品牌一起并肩同行。
八、广州的发展历程?
历史时期的广州为一地多名,先后有“番禺”、“广州”、“番州”之称,还蒙有“羊城”、“仙城”、“穗城”、“花城”之称。诸多名称,各有来由。
现学术界已确定广州建城始于秦,之前有认为广州城始建于春秋战国的“楚亭”、“南武城”均为张冠李戴、子虚乌有,无稽之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南海三群,并在今广州开始立城,称“任嚣城”、“赵佗城”,为南海群治,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广州最早的城。汉时被改称为“番禺”,而“广州”之称则始于三国时期的吴国(春秋战国广州乃百越之地,无行政建制;秦汉为南海郡治,汉高祖至汉武帝期间,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三国鼎立,岭南属吴)。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因避太子杨广讳(古代官名、地名等碰到与帝皇名字里的字相撞,都要避讳),改广州为“番州”,除此,“广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羊城”、“仙城”、“穗城”名称,均与一个传说有关。据传,古时,有五位身穿彩衣的仙人,分别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手执五茎六穗水稻良种,腾云驾雾,降临楚亭(又称“楚庭”,传说为今广州城的前身,在今越秀山上,今也有五羊雕塑作为纪念),赠送给当地人民,并祝愿这个城市永无饥荒。说毕,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留下的五只羊变成了五颗石头。广州人民根据这个传说,逐渐便有了“羊城”、“穗城”和“仙城”之称的诞生。也有人认为古时越人崇尚图腾,均以动物为图腾,“羊”也是越人氏族用以崇拜的图腾,所以有“羊城”之称。
至于“花城”之称,则与广州花卉种植以及广州人在历史长河中渐形成的除夕晚上爱逛“花市”民俗有关。广州地处亚热带,阳光雨露充沛,沿河淤泥肥沃,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州不仅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初年,而且品种繁多。南汉时期广州就出现了最早的“花市”,但一开始只是固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直至19世纪中叶,每届除夕,花农携花卖于市,现今的“花市”则是从廿几持续到年三十。明清两代,广州植花已成专业,花市也是定例,且热闹非凡!花市也并非只卖花,年年都有新意,热热闹闹的,人如潮涌!
九、强生的发展历程?
强生始建于1886年,美国新泽西州,至今公司总部仍然没有迁址。强生成为第一家创造无菌外科敷料的公司,并创造了市场销售量快速增长的奇迹。强生面向全球市场的拓展策略始于1919年,在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分公司。强生邦迪创口贴在1920年问世,由一名叫作迪克逊的强生员工发明,起初他只是作为自己平日炊事发生小创伤时备用,后来成为了强生世界闻名的消费产品。至今,强生邦迪创口贴生产量已经超过一千亿片。强生婴儿爽身粉生产于1893年,是强生著名世界性消费品之一。1979年:技术转让协议的确定,成立中国首家质量管理体系GMP化工合成工厂 1982年:于北京成立公司总部 1985年:于西安成立合资制药企业 1990年:于上海合资生产邦迪品牌并进入消费者市场
十、卡车的发展历程?
1896年,德国戴姆勒汽车公司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卡车。
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共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从第一汽车制造厂驶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开始建设。1975年7月1日,“东风”系列的2.5吨越野车在位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投产。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它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建设完成,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外国技术人员参与协助,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中国重汽、陕汽、福田欧曼重卡都在热销中,重汽重卡、东风卡车也开始远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