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这首诗?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注释 1、 追凉:觅凉,纳凉。 简析 这是一首写出了独特感觉的夏夜追凉诗,我们来看一下: “夜热依然午热同。” 杨万里是从屋子里开始写这首诗的。正是炎炎的夏日,虽然已时近晚上九点、十点左右,但被烈日烤得发烫的房舍内部,依然热浪蒸人,别说睡觉,哪怕只是小立一会,也会通体流汗,汗流浃背,却不知杨万里是何缘故,那么早就窝在屋中睡觉,也许一天的案牍之劳形让他确实累了,也许他为了这首小诗强迫着自己在屋中呆了一会,自然夜间之热同午间之热本无二致,甚至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午间之热多为晒的,夜间之热则主要蒸的,蒸更加让人难以承受,这个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即可得知,由此屋中是肯定不能再呆了,那么怎么办,且往下看: “开门小立月明中。” 这一句告诉了我们夏夜追凉终于得凉的第一层依据。月亮有很多的别名,其中同清凉幽冷有关的就有冰轮、冰镜、玉蟾、蟾蜍、广寒宫、阴宝、阴婆、阴精等不下十几个,可能嫦娥飞升上天后,痛彻心扉的后悔自己的行为,因此正如李商隐诗句所写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是故月亮给人的观感,就总是清凉森冷的,自古以来的诗句写到月亮,也总是带有那么一丝冷意和寒气,因此小立院子月明中的杨万里,自然就把月亮的寒气传导到了自己身上,当然这个是经由视觉传导到感觉的。 “竹深树密虫鸣处。” 这一句又至少告诉了我们夏夜追凉而终于得凉的另两层依据。先来说“虫鸣”,我们都知道秋虫之鸣是甚为轰轰烈烈的,尤其雨后,虫儿感觉到凉意,鸣得那叫一个欢,天地之间,仿佛到处都飘满了唧唧复唧唧的虫声,杨万里写作此诗时虽然还是夏天,但既然有虫鸣,估计离秋天也不太远了,因此虫声一股脑的涌入他的耳膜,其自带的幽清萧瑟也必然传导到他身上,让他内心不自禁的生出凉意,这个显然是经由听觉传导到感觉的。 再来看“竹深树密。”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夏日走在烈日之下,其热着实难当,而一旦走入树荫下,立马全身熨贴,仿佛温度陡然下降了四五度一般。这个并不奇怪,葱郁茂密的树荫是天然的遮阳伞,远远的把阳光隔开,自然树荫下就清凉一片,更况杨万里追凉的这个夜晚,院子中本就比屋里面散热更快,树荫下更几乎没了一点热度,因此树荫下还要同院子以及屋中发生一个冷热对流,这其实就相当于风,虽然杨万里说“不是风”,但本质上还是风的,只不过过于微弱,人很难觉察罢了。 宋诗研究专家陈衍谈到这首诗时,曾经说过:“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而根据我们上述的分析,陈衍此话对也不对。不对是因为确实有风,因为风的本质就是冷热气流的对流,对则是因为除了风,还有其他的视觉听觉因素,三觉合一,共同制造了凉的结果,所以说用现代科学原理尝试分析古诗,其结论有时也是蛮有趣味的。 是为诗解。

标签: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推荐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