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便、通畅、迅速、安全且经济合理,是道路 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的决定性因素。为此,首先应使城镇所有的道路主次分明,分工明确,组 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各类车辆都能安全、便捷、流 畅地行驶,互不干扰,充分发挥各种交通工具的效能。
在城镇 各人流集散地之间(如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车站、码头、工 业区、居住区等),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具体规划时,应根 据各集散点的规模及特征,搜集交通运输资料,计算各集散点 之间人流、货流的流量,绘制流量、流向图,以此来确定干道 的走向和断面,力求全年平均的人流、货流能沿着最短的路线 通行,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往返运输,使城镇总的交通运输量 达到最小。
路线便捷的程度一般以“曲度系数”(亦称非直线 系数)来表示。 所谓曲度系数,是指两点间实际的交通距离与 两点间直线距离之比。在平原地区的城镇,主要交通干线的曲 度系数应尽可能控制在1。
1〜1。2之间,在山区或地形比较复 杂的地区虽可以适当大一些,也应力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迂回 路线。为了创造小城镇的良好交通条件,其干道系统在设计时应尽可能简单、醒目,以便行人和车辆通行时容易辨别方向。
在 交叉口的设计上,两条干道最好是十字交叉或丁字交叉,避免 四条以上的道路交叉在一起使路口的交通组织复杂化,造成交 通拥挤。两条道路的交叉角度一般不宜小于60度或不大于120 度,以利于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
作为联系城镇各街区的主要道路,既要满足交通流量的需 求,其数量又不宜过多。 也就是说,干道的密度要适当。所谓 干道密度,即城镇用地单位面积上干道的长度,以“公里/平 方公里”表示。
密度过小,交通不便;密度过大,一是浪费土 地和市政投资,二是由于交叉口随之增加反而影响干道的通行 能力。在大中城市,一般认为干道的间距以700 ~ 1 100米为 宜,相应的干道密度为1。 8 ~2。
8公里/平方公里。小城镇,由 于城区面积较小,车速要求不高,在城镇中心区,干道间距缩 小到400 ~ 500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关系不大,相应的密度为 5〜4公里/平方公里。当然,这是针对目前小城镇的交通现状 而言,我国小城镇的干道网,当前还是过密的多,尤其是旧城 区的路网,间距小,路幅窄,既不利于提高建筑层数、改善街 道环境,也不利于提高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